发布时间:2014-06-19
静安区审计局
上海市静安区审计局多年来坚持把培育造就一流审计队伍作为根本大计、战略性工作来抓,针对审计队伍中存在干部年龄偏大、观念跟不上形势,知识层次较低、对审计实务的理解和把握难以深入,专业结构单一、审计深度和高度受到限制等问题,坚持以“人有特长,科有特点、局有特色”(简称“三有”)为队伍建设工作策略,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建成一支高素质复合性审计队伍,为开展现代审计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三有”策略提升队伍能级
(一)人有特长。在知识爆炸的当代社会,再博学的人也不可能穷尽所有领域知识。该局倡导人有一技之长,强调以每一位同志的知识集聚和能力互补,实现队伍整体能量拾遗与整合。引导全局审计干部在熟悉审计、财经知识的基础上,形成与本业务相关领域的一至二门特长,成为解决审计工作某方面问题的专家能手。要求凡从事审计业务的干部,必须学一门与审计工作相关的第二专业,没有第二专业的,不得担任审计组长以上职务。
(二)科有特点。审计内容的“个性”决定各科室的工作应具有各自的特点。他们强调每一位科长,要深入分析科室的职能作用,研究思考项目审计的着力点;每个审计科室,要从职能发挥出发,探索各自业务领域的工作特性,洞悉各自业务领域的发展趋势,创新审计工作思路和技术方法,在各自的工作中闯出新路子、创造新经验,在特定审计领域里形成专业优势。
(三)局有特色。一个特色就是一个品牌,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加快审计工作的发展。该局立足区位优势,强化创新意识,悉心培育静安审计特色。在规范内部管理上,不断修订完善严格的考核制度,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实行审计组长负责制;在审计工作推进上,率先在地区同行中建立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和绩效审计操作指南;在解决审计任务与审计力量的矛盾上,探索形成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联审联动的新形式,实现财政性资金审计的全覆盖等,通过一项项卓越的工作,形成审计特色,不断推进静安审计的发展。
二、多举措强化人员素质提高
(一)立足实际,多形式培养人才。为推动审计干部自觉做知识型人才,他们采用多种形式,搭建补充知识养份的平台。一是创建学习型机关,营造“学为用”、“用促学”氛围,推动审计干部走上知识型、复合型和专家型的成长道路;二是送出去轮岗和委培、企业带职锻炼,组织正、副科长到市局和兄弟局学习先进的审计理念等,在“学有所长”、“学有所用”的基础上,使审计干部吸纳最新知识、最新理念,增加新思维、拓展新视野;三是鼓励在职学习,创造“不断更新”、“不断充实”的环境,为干部提高学历和职称考评创造条件;四是在“摸索总结”、“探索创新”的实践中锻炼培养队伍,给有潜力的同志压担子,通过摸爬滚打,培养干部的综合能力。
(二)腾笼换鸟,全方位引进人才。打造具有高学历、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不是“白纸上绘图”,该局通过“腾笼换鸟”方式,提升人才队伍的综合水平。一方面,他们将年龄偏大、水平能力较低、开拓创新精神不强的中层领导从岗位上挪开,在全局范围内实行岗位竞聘;另一方面,在用好现有人才、培养潜在人才的同时,全方位引进人才,积极向社会公开招聘既有高学历、高职称,又有实际工作能力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充实到中层干部队伍,力使中层的资源配置呈现知识型、专业型和能力型。近年来,他们引进高级职称人员、电脑软件工程师、国外留学MBA研究生以及大型企业的财务部经理等有业务专长的人员4名,中层干部的平均年龄由原来的45.7岁下降至目前的37.4岁。“新血液”带来新气象,不仅丰富了该局知识结构,还大大拓宽了该局的审计思路。
(三)因事择人,强措施培养骨干。与引进人才、拓展进口并行,该局十分重视骨干“萃取”,实施以培养专业审计带头人为目标的专业领军人才培养工程。一方面,他们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投资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为依托,每年选拔1-2名精通相应专业审计业务、查核问题成绩显著、分析能力较高、计算机审计技术熟练的审计干部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使之成为专业审计的领军人才;另一方面,按照审计业务的不同目标和技能要求,他们每年培养4-5名业务骨干,使全局队伍始终处于不断良性循环进取状态,为审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 “三有”建设策略展现磁场效应绘就审计一片色
几年来,该局坚持“三有”队伍建设策略思路层层推进,队伍建设硕果累累,本科以上学历由五年前的64.5%上升至目前的100%(其中博、硕以上学历占54.8%);一线审计人员全部具有双专业,专业涉及审计、法律、经济、工商管理、建筑结构等21门学科,中、高级职称审计人员比例达到77.4%。全局干部的学历层次、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实现由“专业型”向“知识型、复合型”的跨越式转变,审计能力在工作中逐步显现。
——在审计思维上,知识型人才拓展现代审计理念,凸显现代审计水准。审计人员能根据不同审计内容、审计对象和审计环境,分别确定审计项目可接受的审计风险程度;能以重要性水平确定和审计风险评估为着入点,全面、同步实施审计质量控制操作流程;能以风险假设、风险评估为前提,采用“自上而下”,“由外到内”的审计方式,确定审计重点内容和环节;能探索开展风险导向审计,使现代审计技术与方法的基础理念与审计项目融为一体。
——在审计内容上,高水平审计队伍确保现代审计工作展开,形成特色、提高审计权威。该局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将财政资金、资产、资源全面纳入审计范围,实现对政府预算决算监督“全口径”。经济责任审计科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现由法人向自然人、财务收支向履职情况“两个”转型。绩效审计科2004年以来,先后实施以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为主要内容的绩效审计项目48个,项目涉及专项资金使用效益、预算编制效以及部门预算执行效益,审计内容实现“由后至前”(由财政专项资金使用向财政资金预算编制的效益审计转变),“由点到面”(由专项资金单项目绩效审计向对综合性部门的综合性资金使用绩效的转变),审计报告已被人大常委会作为审议财政预算执行和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重要依据之一,等等。
——在计算机建设上,一流的队伍促现代审计上台阶。建立了审计数据信息库,自行开发审计监督分析软件,对部分单位财务实施预警和审计分析;引入组织人事系统软件,实行对审计人员工作的动态管理;开发质量管理软件,实现对审计质量流程管理。该局在工作中还将AO运用于实际,如:在对区教育局的经济责任审计中,针对被审计单位下属51家学校或事业单位、100多万条凭证数据的巨大工作量,创新性地使用AO软件的业务数据处理功能,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数据分类合并处理,有效提高审计效率;在对区九百集团公司开展资产损益审计中,面对被审计单位8个年度繁杂的业务项目,适时编制帐目AO处理软件,强化对往来帐目的跟踪审核,理清财务关系,实现审计内容全覆盖。如今在该局,审计人员不仅能自如运用计算机就地审计,而且还能通过AO实现对重点工程、重大项目的实时跟踪,队伍建设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