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6-19
普陀区审计局
今年是上海市审计机关成立三十周年。三十年来,普陀区审计局在市审计局的关心、指导下,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把推动改革、促进发展、改善民生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挥审计机关“免疫系统”功能,在保障区域发展、保护群众利益、促进深化改革、加强反腐倡廉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转思想,形成审计发展新理念
(一)在审计目标上,注重推动政府良治。
刘家义审计长要求国家审计要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作为地方审计机关,区县审计局也必须拓宽视野,把审计放到政府治理的框架下,将审计职能与实现政府治理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探索更有效发挥审计作用的途径,促进政府“善政”和“良治”,进一步推动政府转型,建设有限政府、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和服务政府。近几年来,普陀区审计局紧紧围绕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广泛深入开展审计和调查研究,及时发现体制机制、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区委区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等方面问题,为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二)在审计模式上,全面审计突出重点。
李克强总理强调指出,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要实现审计全覆盖。在审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普陀区审计局努力处理好全覆盖与保重点、全覆盖与挖深度的关系,在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重点工作的基础上,把握重点部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审计监督,科学合理、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全覆盖的要求,坚决不搞形式主义。从加大对区域重大项目、重点工程、重要部门和大额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力度入手,化被动为主动,从事后审计转变为跟踪审计、绩效审计,更多、更早地介入监督政府“三重一大”项目,以促进提高质量和效益来推动区域转型发展。
(三)在审计作用上,坚持以问题为导向。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审计作为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就是要加强“疾病预防”,要在这些问题产生不良影响之前或者还是小问题时就加以解决,将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所以,普陀区审计局更加重视和关注潜在的风险和问题,更加关注区域发展中普遍性、政策性、前瞻性问题的研究,以发现揭示问题为导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结果,发挥好预防、预警作用。
二、求突破,梳理审计监督新思路
(一)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指导思想
审计工作要时刻以区域经济社会有序健康发展为中心,以如何从审计角度帮助各职能部门做好有利于区域经济社会有序健康发展的工作为大局。普陀区审计局在制定审计项目计划时,紧贴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热点和难点,特别注重结合好普陀的实际情况,使审计工作能够紧贴区情,为全区的经济发展和建设上海西部新兴商贸科技区保驾护航。我们在相关审计和审计调查中提出的问题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重视,并在促进完善制度、提高政策执行力度、优化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环境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二)财务收支审计逐步向绩效审计转变。
随着审计工作要求的不断提高,审计也逐渐从原本单一的、技能性为主、关注查错纠弊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向综合性的、突出功能性、关注国家治理的绩效审计发展转变。普陀区审计局在工作中更加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关注预算执行效率情况、资金和项目的管理和绩效情况,关注部门职能完成履行情况,关注民生、资源和环境保护等问题,进一步强化资金使用效益。
(三)主张“从问题入手,从制度出来”的工作方法。
审计不仅仅要能够查找问题,更要能够发现问题、举一反三、建章立制、解决问题。我局在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发挥监督作用的同时,更注重强调要在全面查出各类问题的基础上,开展从现象到本质、从个别到一般、从局部到全局、从苗头到倾向、从微观到宏观的深层分析,提出改革体制、健全法制、完善制度、规范机制、防范风险的建议,进一步推进经济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
三、促发展,探索审计工作新举措
(一)进一步强化业务工作。
一是构建审计格局的综合性。一方面,审计内容上体现综合性。不单纯局限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而是以财政审计项目为龙头,做好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重点投资项目审计和专项资金审计项目之间的有机结合,审计涉及面更广、审计内容更全面、审计手段更加综合。另一方面,审计资源上统筹考虑。打破科室界限,根据人员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合理搭配,发挥不同职能科室的审计人员的专业特长,做到优势互补,不断提升审计效能。
二是突出专项审计的专业性。在审计工作涉及面广的基础上,我局选择重点的专项审计,精配力量,做深做透,更加突出“专”。
三是注重工作制度的创新性。在审计工作中注重继承创新,2012年以来,我局制定了“一张表”工作制度,化繁为简,给每个被审计单位建立一张审计情况表,客观反映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概况、收支情况、资产质量状况、存在问题以及审计整改落实情况,逐步完善被审计单位的审计情况信息资料。通过“一张表”工作制度,搭建了被审计单位信息资源平台,既总结和保存已有审计成果,也方便把前次审计整改落实情况和是否存在屡审屡犯情况作为重要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促进被审计单位落实审计建议,加大整改力度。
(二)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
一是重视班子合力建设。通过分析普陀区审计局班子建设中的情况,针对不同的专业、经历和特长,合理分工、有效协作,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在分设A类重点项目、B类一般项目,实行审计项目分类管理的同时,探索不同分管岗位AB角的工作方法,班子成员间能够相互补台、团结一致。
二是注重培养青年干部。目前普陀区审计人才队伍年龄结构逐步年轻化,平均年龄40.3岁,35岁及以下干部有11人,36至45岁干部有3人,青年干部如何挑起大梁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局通过给青年干部压担子、搭台子,通过轮岗轮训等方式,让新人去一线接受锻炼,鼓励他们大胆工作、虚心学习,强化锻炼青年干部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着重提高青年干部承受工作压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允许和宽容他们成长中的失误和不足,这并非降低工作要求,而是鞭策青年干部不断在反思中取得进步,在改进中更快成熟。
三是调动干部的积极性。坚持以人为本,完善队伍管理和激励机制。我局通过竞争性选拔科级干部、跨部门安排重要岗位挂职锻炼等方式,充分发挥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同时,完善各年龄层干部选拔激励机制,强化干部培养储备,探索干部输出机制,保证人才能进能出,积极为区域发展提供经济管理型干部。近三年来,有8名审计干部实现了职务晋升,8名同志到世博园区、区创卫办、旧改办、区属企业等一线复杂岗位锻炼超过一年,有6名干部赴市局业务进修。今后,我们设想探索重点项目主审招聘制,将主审选拔与干部考核、竞争提拔结合起来。
(三)进一步健全制度规范。
一是完善审计廉政风险防控。作为普陀区7家廉政风险防控试点单位之一,区审计局以防范廉政风险为核心内容,对在行使审计监督权和人财物管理权过程中存在的各类廉政风险,开展全面排查、突出重点、即时监控、预警纠错、综合管理,通过事前预防、事中监控和事后处置,对审计机关工作人员在权力运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违纪违法行为进行有效防控,从而提高审计干部廉政风险防范意识,强化审计执行力,维护审计机关公信力,增强审计人员的“免疫力”。
二是完善中介机构管理办法。针对近年来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区审计局重新拟定了委托社会中介机构相关管理规定,对建立中介备选库、程序、资质考评、评分细则以及组织领导等都作了规定和要求,并严格与新入围中介机构签订廉洁承诺责任书。在进一步规范委托审计工作的同时,关键是在审计机关内部形成了内部循环制衡的体系,在委托审计项目的选定、项目质量的控制、项目时间进程要求、项目完成计费等各环节制衡监控,降低了审计风险,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进一步深化作风建设。
一是清楚认识敢于审计和善于审计的辩证关系。要做好审计项目,不仅需要丰富的审计专业知识,更是干部沟通能力、观察能力、协调能力的综合体现。普陀审计干部队伍不仅有敢于碰硬的精神,更有善于审计的能力,只有明确审计服务于政府中心工作的定位,才能有效地体现审计工作的效果。
二是更好发扬团队协作的精神。近几年普陀区审计局在运动会、龙舟赛等文体活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体现了全局人员团结、向上的精神面貌。在审计工作中,更需要发挥团队精神,各个项目审计组之间的互通有无、沟通合作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普陀区审计局注重强化不同审计组之间沟通协作,审计组间不定期交换审计发现的问题,梳理同类、同源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是坚持“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审计工作很大程度上依靠审计经验的积累。普陀区审计局坚持拜师带教的优良传统,审计经验的传授也是审计精神的传承。通过“传、帮、带、教”,既肯定了资深审计干部的工作,促进其更加注重更新知识和总结经验,也加快了青年干部培养的速度,帮助年轻干部更好地实践历练、积累经验。
回首上海审计三十年历程,我们身为其中一员感到无比激动和自豪!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了昂扬的斗志,努力为审计事业科学发展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