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总是被媒体宣传报道,依靠的是其特有的元素,是最值得人们去赞誉的东西。
他们,总是不为掌声而激动,而是一以贯之的,以其特色的工作推力赢得明天的未来。
――题记
在发展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这是金山区审计局探索的推进单位发展之法、推进工作创新之路,确保了本单位全面建设年年有进步。近3年来,该局有2个审计项目获全市审计机关优秀审计项目评选二等奖。提交审计报告、信息被采用1247篇次。报送的AO应用实例获得审计署2006年度AO应用实例评比应用奖,入选审计署专家经验库。
一、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审计事业不断发展的动力
(一)结合形势,提出“监督有力、管理严格、服务周到”的工作理念。注重在两个方面推进:一是局领导班子用自身行动倡导工作理念,仔细推敲每一个审计方案,认真审核每一份审计报告、审计决定和审计意见书,经常下基层与审计组一道探讨研究,加强与部门、镇(街道)领导的沟通,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审计组顺利实施审计创造条件;二是加强对全体干部职工的教育引导,使这一理念深入人心,升华为局训。也正是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近年来,该局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工作重点,不断深化各项审计工作,注重综合分析审计发现的问题,善于从完善制度、机制、管理等方面提出审计建议,服务金山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能力明显加强。例如该局深入贯彻学习金山区委《关于聚焦廊下加快推进全区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结合实际提出了审计工作要促进“惠农”政策落实到位,让农民得实惠;促进“涉农”资金落实到位,为农业获实效;促进“兴农”项目落实到位,使农村变新貌的“三个到位”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了审计监督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保障作用,受到区委、区政府领导的好评。
(二)积极实践,探索“重点审计与日常监督相结合”的工作模式。一方面,坚持审计处理与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强和改进财政财务管理并重的原则,促使审计查出的问题得到有效纠正和整改,发挥了审计监督的预警作用和震慑、教育作用。另一方面,有效落实项目跟踪审计机制、将审计监督贯穿于投资项目前期准备和建设实施阶段,督促建设单位加强内控管理。2005年以来,该局共出具跟踪审计意见单45份,提出审计建议98条,不仅节约了工程建设成本,还保证了工程质量和项目进度;有效落实日常监督联系机制,加强对被审计单位的日常、动态性监督,加强财务信息分析,建立财务信息档案,完善财务规范管理;有效落实财经法规教育机制,促进领导干部增强执行财经法规的自觉性,从源头上防止违反财经纪律行为的发生。
(三)审时度势,创新以金审信息系统为主的审计手段。投资135万元的金审工程一期,经区信息委验收后已经交付使用,在全市审计局中率先完成了金审工程一期建设,此项工程大大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技术含量和水平,提高了在信息化条件下开展审计工作的能力。2006年该局运用AO审计手段,查出一起以弄虚作假手段套取集体资金进行挪用和贪污的违法线索,挽回集体经济损失300多万元。2007年,该局制定了OA与AO信息交互办法,规范了OA与AO信息交互行为,受到上级审计机关的充分肯定。
二、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经济,是审计事业不断发展的关键
(一)全力完成审计任务,为经济社会发展当好谋士。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审计工作方针,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2005-2008年,共完成审计项目227个,查出各类违规金额555347万元、损失浪费金额1933万元;完成政府投资审计项目104个(其中委托46个),审计核减金额32714万元(其中委托核减金额10543万元);完成经济责任审计项目71个,向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移送和提供案件线索4起,涉案金额714万元;镇级和部门内审机构完成审计项目3794个,查出损失浪费金额28849万元,促进增收节支22095万元,提出审计联系意见607条,调整不规范资金24674万元。通过以上工作,较好地履行了审计监督职能,发挥了审计工作的防护性、建设性作用,推动了全区各项改革、发展措施的顺利实施。
(二)实行审计联系制度,为被审单位完善管理服务。积极探索建立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协调机制的途径,尽量帮助被审计单位“排忧解难”,对他们存在的财务基础性问题做到早发现、早纠正、早规范。建立审计联系制度以来,该局为被审计单位提出财务管理及企业增效审计联系建议337 条、调整不规范往来账款11268万元、提供审计咨询33次、为56家被审计单位完善了内控制度。
(三)宣传审计工作成果,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创办了《审计简报》和《审计动态与信息》,对全区各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及时反馈信息,提出建议。截至2008年底,向区委、区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审计报告和信息811篇,被《中国审计报》、《中国审计》、审计署网站等各类媒体采用1247篇次。2008年,通过项目审计,为区委、区政府提供审计建议20多条,特别是对拆迁安置房的回购使用和融资成本负担的问题作了专题分析,提出“科学计划,合理回购,减短库存期和库存量,降低开发成本”等审计建议,得到区领导的高度重视。2008年,该局的审计信息工作在全市审计系统信息考核中获得第一名。
三、始终坚持严格执法质量第一,是审计事业不断发展的基础。
(一)加强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突出审计重点,力求通过开展一项审计,提出一项建议,完善一项制度,规范一项管理,堵塞一个漏洞。制定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工作表,明确每个项目完成的时间、节点和要求。细化项目实施进度及工作量,责任到人,使年度审计项目安排井然有序、一目了然。
(二)严格审计质量动态监控。一是把落实审计署6号令的要求贯穿审计工作全过程,切实克服部分审计项目存在的审前调查、实施方案、现场管理、审计日记流于形式的问题,确保审计项目事实清楚、定性准确、处理合法;二是签订项目审计质量责任书,明确项目审计期间质量责任,对审计组及审计人员违反责任书质量控制相关规定,造成不良影响的,不得参加优秀审计项目评比和公务员评优,并按照有关规定,追究其相应责任;三是前移审计质量检查关口,实行审计质量巡查制度,在审计实施阶段,局领导以及审计质量管理有关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深入到各个审计组,对审计组的审计方案、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等资料进行检查、指导,督促审计人员切实增强质量意识,规范审计行为。
(三)完善审计质量制度建设。制定了《关于审计管理系统(OA)与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O)信息交互办法》,做到信息交互及时、内容完整准确、职责分工明确,规范OA与AO信息交互行为;制定了《审计信息化成果或项目奖励办法》,对获得审计署和市局以及本局表彰的,以及在全国和全市有关会议上进行专题经验介绍的优秀计算机审计案例、计算机审计专家经验、AO应用实例、办公自动化成果等进行配套奖励,推动审计信息化理论与实务研究,促进提高计算机审计质量;结合审计实务统一了《审计报告征求意见书》及《审计报告采纳意见情况回复单》的格式,针对不同的被审计对象采用6种不同的《承诺书》,审计复核工作采用6种复核单,规范了审计工作程序和审计文书格式,提高了审计监督质量。该局报送的AO应用实例获得审计署2006年度AO应用实例评比应用奖,并入选审计署专家经验库;在2006年、2007年市局组织的优秀审计项目质量评比中,该局连续两年获得二等奖。
四、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思想领先,是审计事业不断发展的保证。
(一)抓教育,增强审计队伍的内动力。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使各项工作和建设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近3年来,按照区委的统一部署,结合审计工作实际,开展党员思想教育,开展创建学习型机关、解放思想大讨论、我为审计献一计等一系列活动,同时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抓好审计业务和法律法规培训,使全局审计干部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创新意识、争先意识、全局意识和服务意识,不断推进审计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作风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
(二)抓管理,激发审计队伍的竞争力。坚持“三化”标准:内部管理规范化,制定了38项日常管理制度、18项办公程序制度和8项人性化管理制度,做到“工作有标准、办事讲程序、考核求绩效”;质量管理制度化,制定了《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审计项目质量责任制度》等16项制度,强化审计人员的质量意识,防范审计风险;工作管理信息化,坚持以OA系统为平台,建立工作计划管理模块,要求审计人员在OA系统中安排和调整每周工作计划,工作计划实行二级检查、监督制度,每个审计人员对科长负责,科长对局长或分管局长负责,促进审计人员按照工作计划落实工作措施。
(三)抓文化,培育审计队伍的软实力。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审计文化建设,营造和谐的机关氛围,动员和引导审计人员时刻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工作热情投身审计实践,推进审计工作升级。一是坚持把确立科学的发展观作为审计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将审计人员的价值观、审计追求引导到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全面提升审计工作水平上,使审计工作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二是坚持把培育审计职业精神作为审计文化建设的切入点,从审计工作的具体项目、审计人员的言行举止着手,不断夯实“忠诚、敬业、诚信、奉献”的职业精神建设,弘扬和实践上海审计精神,发挥审计职业精神的凝聚和向心效应,激励审计人员释放自身潜能、不断求是创新;三是坚持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审计文化建设的关键点,将“文化而润其内,养德以固其本”的道理植入审计人员心中,用实际行动把好廉洁从审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