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机关建设
 >> 
机关党建
 >> 
经验交流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集职业“性格” 融城市“气质” 铸审计之“魂”——上海审计精神的立体解析
2009-03-05  

    人是要有一股气、一种精神的。精神是魅力的源泉,精神是事业的支撑。一个行业、一个部门要振兴和发展,就必须要有令人振奋的精神。作为监管国家财经秩序、支撑政府科学决策的基石,国家审计历经20多年风雨之路,审计队伍由小到大,审计地位逐步提升,审计影响日益扩大,这其中折射的是成长,是变革,更是一种精神。新时期的审计精神,应当是一种超越历史羁绊,回应现实要求,蕴含审计理念,凸显审计价值的精神。“依法、求实、严格、奋进、奉献”,是对国家审计人员职业素养的高度概括。作为上海审计人,我们既不失国家审计人员普遍拥有的职业素养,又闪耀着上海这座城市孕育的独特人文品格。上海,她拥抱着“海纳百川”的开放气度,承载着“追求卓越”的开创精神,蕴含着“开明睿智”的开拓品行,抒发着“大气谦和”的开阔胸怀;“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是上海城市精神的最佳注脚,诠释了上海的包容性、先进性、创造力和融合力。因此,上海审计精神应是一种既反映审计职业群体意识,又彰显上海地域文化特色的精神,是审计职业素养与上海城市精神的有机融合,即“谦和、坚毅、淡定、超越”。拥有这样的审计精神,相信上海审计人能在宽广的审计舞台上展现独树一帜的魅力,发挥长袖善舞的才干。
    一、以“谦和”精神求道,开展文明审计。
    谦和,意指宽容谦逊,文明和谐的精神。古往今来,为人谦和的品格一直受文人墨客所称颂。《周易•谦卦》曰:“谦享,君子有终。”说的就是要谦虚地待人接物,始终保持谦逊的美德。柳宗元“迸箨分苦节,轻筠抱虚心”、薛涛“虚心能自持,苍苍劲节奇”等,则以竹子凌云虚怀的特征来赞扬谦和宽容的君子形象。
    新时期的审计工作要求我们践行竹之禀赋,厚德载物,开展文明审计,搭建和谐有序的审计格局。“谦和”精神是上海审计精神的精髓。在审计事业的发展道路上,认真贯彻温家宝总理“依照法律,符合程序,提高质量,文明审计”的指示精神,以谦和的品格上下求索,我们才能走得更稳,走得更好。
    培育和弘扬“谦和”精神,开展文明审计,一是需要我们积极塑造文明形象。在工作中,严格依法审计,规范程序,维护审计的严肃性;注重个人言行举止,谦虚诚恳,加强团结,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二是需要我们以人为本,与被审计单位平等相待,互相配合。不以监督者自居,颐指气使,要学会换位思考,充分听取被审计单位意见,“用审计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用理解自己的理念来理解别人”。当出现意见分歧时,要大度从容,以理服人,善于在兼容并蓄中吐故纳新,从而真正赢得被审计单位的敬佩、理解和尊重。三是需要我们处理好审计监督与服务的关系,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寓服务于监督之中。着眼大局,围绕中心,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将微观审计成果转化为宏观服务效果。通过审计工作,为政府的宏观决策提供服务,为被审计单位的建设发展提供服务,为整个社会的和谐进步提供服务。
    二、以“坚毅”精神树威,坚持公正审计。
    坚毅,意指敢于质疑,克难攻坚的精神。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以“牛虻”自喻,他坚守良知,为教育青年、维护真理而奋斗,抱着宁死不屈的决心和邪恶对抗,体现了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对当时社会的弊端进行针砭的“牛虻”精神。
    新时期的审计工作要求我们熔炼“牛虻”意志,敢于碰硬,坚持公正审计,树立国家审计监督的权威性。“坚毅”精神是上海审计精神的脊梁。如果我们无法排除干扰,无法克服畏难情绪,缺乏敬业精业的工作作风,那么审计的威慑力就会大打折扣,审计的独立性和公信力也会受到影响。
    培育和弘扬“坚毅”精神,坚持公正审计,一是需要我们拥有高屋建瓴的眼光,具有敢于质疑的勇气。“不怀疑,无所知”,为了能从纷繁交错的现象中揭示事物本质,我们必须锤炼见微知著、入木三分的质疑本领,大胆怀疑,仔细查证,还原深藏其中的事实真相。二是需要我们“慎而思之,勤而行之”,持有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怀揣“夙夜在公”的公仆之心,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于百密中觅其一疏,揭露经济社会运行中的痼疾。三是需要我们炼就克难攻坚、永不懈怠的斗志,勇于在荆棘坎坷中博弈险阻。面对困难,我们一往无前,敢于较真,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采取“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方略,在坚持中破解难题,追求精益求精。
    三、以“淡定”精神修身,恪守阳光审计。
    淡定,意指廉洁自律,坚守操行的精神。元朝战乱时代,学者许衡和众行人在返乡途中又饥又渴,见路边有一梨园,行人纷纷摘梨解渴,唯有许衡不动。有人问他:“为何不摘?”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我心有主。”许衡所言,可见其不受诱惑,守正清廉的精神。
新时期的审计工作要求我们“不食无主之梨”,淡泊明志,恪守阳光审计,促使审计执法以公为先,不为私所惑。“淡定”精神是上海审计精神的保障。我们必须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使命感,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放得下名利,做到“自重、慎独、明志”,无怨无悔地履行审计职责,才无愧于擎正义之剑,斩腐败之恶。
    培育和弘扬“淡定”精神,恪守阳光审计,需要思想道德建设、廉政制度建设和监督机制建设多管齐下。一是坚持慎始慎微,牢记“小节不拘,终累大德”的忠告,坚守操行,廉洁从审,巩固思想道德的自律防线。二是以廉政工作责任制为抓手,层层签署廉政承诺书,建立健全主要领导问责、分管领导督责、所有领导带头履责的分项责任机制,确保廉政制度的贯彻落实。三是积极开展述廉自查、家庭助廉、执纪反馈等活动,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监督检查;不断推进审计政务公开,拓展民主监督、社会舆论监督渠道,净化审计软环境。通过自我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的方式,使审计执法权在阳光下运行,将监督机制贯穿于审计工作始终。
    四、以“超越”精神取信,实现科学审计。
    超越,意指睿智创新,高效优质的精神。管理学上提及的“鲶鱼效应”生动说明了积极创新、追求卓越的重要性。挪威人在海上捕捞沙丁鱼后,为了保证沙丁鱼的存活率,即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入一条以鱼为食的鲶鱼。鲶鱼在鱼槽中四处游动,沙丁鱼十分紧张,左冲右突,加速游动,自然活蹦乱跳地运抵渔港。
    新时期的审计工作要求我们发挥鲶鱼效应,大胆突破,实现科学审计,推动审计事业在机遇和挑战中乘风破浪,坚如磐石。“超越”精神是上海审计精神的目标。如果“沙丁鱼”能在“鲶鱼”这一创新元素的驱动下,挣脱囿于成规、故步自封的枷锁,激流勇进,开拓进取,审计事业则会在灼灼其华、累累其实的进程中取信于民,取信于社会。
    培育和弘扬“超越”精神,实现科学审计,关键在于进行多元化创新,使审计在契合现实的同时,更具超越现实的可能。一是要进行理论创新。创新不是“闭门造车”,更不是“纸上谈兵”,娴熟广博的知识是创新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博采众长,加强学习,汲取更新、更广、更专的理论知识,通过真学、真懂、真用,促使审计理论日臻系统化、科学化。二是要进行价值创新。当前,审计工作的落脚点已发生转变,“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成为审计工作新的归宿。因此,审计在查错纠弊的基础上,更应致力于促进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和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到位,致力于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提高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力”。三是要进行管理创新。随着审计业务的复杂性加剧,公众知情权和社会诉求不断强化,审计风险与日俱增。所以,我们必须着力强化风险责任意识,加强审计业务管理,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确保审计成果的有效利用。

    “谦和、坚毅、淡定、超越”,每一种精神各有侧重又相辅相成,它们所包含的深刻内涵和相互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充实了上海审计精神的立体感和多维性。深入学习上海审计精神的科学实质,努力实践上海审计精神,是一个动态化的开放过程。扬帆远航乘东风,风雨兼程迎朝阳。我们将以孜孜不倦的情怀,持之以恒的行动,让上海审计精神发扬光大,为构建和谐社会增添绚丽的光彩!



(本文获“上海审计精神”研讨活动三等奖)

 

[ 关闭窗口 ]
[ 打印文章 ]
[ 推荐 ]